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 >> 行业新闻

人和人交往看他如何说话,君子对事,小人对人

发布日期:2022-08-17 07:21:55 访问次数:302

生活中,常听到一句话:对事不对人。当然,也存在一种反向情况:对人不对事。




“对人不对事”只不过是意气用事,情绪发泄一时爽,要想真正解决问题,就必须尽可能克服主观臆断,以“对事不对人”的态度面对问题。






01



三国时期,吴国内部发生叛乱,陆逊向孙权提议,要扩充兵力,挑选精锐,孙权采纳,最终陆逊平定了叛乱。




会稽郡的郡长淳于式向孙权弹劾道:“陆逊为了扩充兵力,随意逮捕青年入伍,抢夺财产,导致遍地愁苦。”




后来陆逊见到孙权,言谈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官员,孙权诧异地问:“淳于式攻击你,你反而推荐他,这是什么缘故?”




陆逊回答说:“淳于式盼望人民安居乐业,所以才控诉我,这恰恰证明他是一位爱护老百姓的官员。我如果因为这个原因,反过头来陷害他,混淆听闻,这种风气,实在不值得鼓励。”




孙权听完,感慨地说:“这真是忠厚长者会做的事,一般人不能像你这样。”




淳于式弹劾陆逊,说明他们认识上存在分歧矛盾。如果抱着一争高下的心态,将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排除在外,陆逊难免会产生报复心理。




然而陆逊转换心态,则按照君子的原则行事,举荐官员的标准是对方有没有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做事,即便意见不合,他也推荐了淳于式。




摒弃私心,以君子“对事不对人”的行事原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,终能成就自己的人格,受到大家的尊重,结交更多的真朋友。







02



据清代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记载:王璟为生员时,夜里读书,有冤家持枪隔窗刺他。王璟躲开了,没被刺中。那个刺客,以为自己是在夜里行刺,没有人看见他,就扬长而去。其实,王璟在屋里,乘着外边的月色,已经认出这个人是谁,但他保密三十多年,从未向任何人讲起这件事。




后来,王璟做了大官。而那个刺客,却被人诬陷,将要遭逢大难。那人因此急忙求救于王璟。王璟毫无难色,满口答应,为他主持了公道,使他免于一死。




事毕,那人要送王璟厚礼,王璟谢绝了,只是笑着对他说:“你那天晚上,要是把我刺死了,现在谁来救你?以后可不要再害人了!”那人感动得流着眼泪,向他谢罪而去。




对刺杀自己的仇家,王璟没有追究,反为他保密,此乃一宽;仇家落难时,竟然不计前嫌,出手相救,此乃二宽。




两番为仇家庇佑解难,你不仁,我亦义,此等胸襟,鬼神皆惊。




难怪后人赋诗赞曰:主持公道凭公心,不计前嫌鬼神钦。山不转兮水会转,相逢乐助有缘人!






03



唐德宗时,有一位宰相叫卢杞,其人没有什么优点,而且相貌丑陋,但他生了一张巧嘴,尤其擅长巧言令色。凭借着一张巧嘴,卢杞逐渐从一个底层官员一直爬到了高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上。




同时期还有一位宰相叫杨炎(唐朝实行“群相制”,同朝宰相不止一个),杨炎长得一表人才,同时在政治上又非常干练,与卢杞简直是相反的两面。




唐朝有一个规定,就是几个宰相要一起吃饭,在吃饭的过程中商量国家大事。可杨炎素恶卢杞的为人,吃饭的时候故意不拿正眼看他,只与其他同僚谈笑风生,把卢杞一人晾在一边。这桩不起眼的小事,却深深刺痛了卢杞。




一个偶然的机会,卢杞发现杨炎的府上盖了一个家庙,于是就跑到德宗面前说:“杨炎的家庙盖在有王者之气的土地上,说明他有谋反之心啊!”




昏庸的唐德宗闻言大怒,不问青红皂白,立刻就将杨炎革职流放,并且在半道上派人把他勒死了。因为得罪小人,杨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



而卢杞只做了三年宰相,却激起了全天下人的反感,“三军将校,愿食其肉;百辟卿士,嫉之若仇。”最后唐德宗为平息众怒,不得不将卢杞贬出京城,永不再用。




小人通常都是玻璃心,有时在其他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小事,甚至一些不痛不痒的玩笑,都会对小人造成伤害。而且,施加“伤害”的当事人往往浑然不觉,自己还蒙在鼓里。




然后,不知在什么时候,只要有事犯在小人手里,他一定会抓住机会进行报复,甚至不惜无中生有,栽赃陷害。




杨炎的故事也提醒我们:宁得罪君子,勿得罪小人。君子坦荡如砥,小人睚眦必报。





04



一般来讲,“对人不对事”无法获取有效信息,容易导致从差错走向失败,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;而“对事不对人”能够客观直面问题,在错误中就孕育了积极因素,引导从暂时的挫折走向成功。

工作时间

早9:00 - 晚18:00

周六日休息

15029098539